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新城投資官方微信,實時了解公司最新動態!
旅游業是當今世界發展最快、前景最廣的一項新興產業。旅游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對調整經濟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對外開放、拉動消費、擴大就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業發展的通知》(國辦[2001]9號)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產業建設旅游經濟強省的決定》(川委發[2000]48號)精神,發揮成都旅游資源豐富、潛力巨大的優勢,推動成都旅游業跨越式發展,創建中國最佳旅游城市,特作如下決定。
一、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旅游業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堅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著眼發展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政府主導,保護第一,合理開發,以塑造成都旅游主體形象為主線,以培育旅游精品為重點,以強化市場營銷為突破口,以開發人才資源為基礎。以加強依法治旅、規范旅游市場、優化旅游環境為保障,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努力實現成都旅游業的跨越式發展。
(二)總體目標。加強成都口岸旅游區建設,充分發揮成都在四川旅游業發展中的龍頭作用和便捷的中轉口岸優勢。經過5年努力,把成都建成旅游主體形象鮮明、產品特色突出、旅游設施完備、服務質量優良、入境旅游快速增長的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再經過5-10年努力,把成都建設成為社會文明、環境優美、設施完善、交通便捷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國際旅游城市。
(三)經濟增長目標。以2000年為基礎,入境旅游人數年增長15%,到2005年突破50萬人次,外匯收入力爭達到2億美元;全市旅游總收入年增長15%,到2005年翻一番,超過260億元人民幣;旅游總收入占第三產業的比例,從現在的22%提高到26%,占全市GDP的比例,從現在的10%提高到12%以上。
(四)產業發展相關目標。到2005年,創建4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個旅游強縣、2個旅游名鎮、3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l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3個省級旅游度假區、3個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區和1個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區,組建2家合資(獨資)旅行社和10家營業收入上億元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四星級以上飯店達到15家。
二、實施品牌戰略,樹立成都旅游主體形象
(五)樹立一個形象,突出五大特色。樹立"天府之都、古蜀文明、熊貓之鄉"的成都旅游主體形象,突出"古蜀文明、三國文化、成都美食、熊貓保護和天府風光"五大特色。
(六)推出都江堰--青城山,打好世界遺產品牌。加強對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形成集觀光、度假、養生、休閑、健身為一體的與國際接軌的成熟的世界級旅游精品。興建都江堰水利博物館,集中展示中華民族深厚的水文化底蘊。加快道教文化和青城后山的開發,完善服務設施,擴大景區容量。加強境外促銷,打響"北有長城、南有都江堰"的品牌。
(七)包裝西嶺雪山,打好度假旅游品牌。整合、包裝西嶺雪山滑雪場、花水灣溫泉區和劉氏莊園,建成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培育成世界級精品。借鑒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辦好"南國冰雪節",加強花水灣溫泉的后續開發,搞好劉氏莊園的規劃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八)開發大熊貓資源,打好熊貓品牌。加快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第三期工程建設,形成集科研、觀賞和旅游為一體的旅游精品。做好大熊貓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保護區的申報工作。開發大熊貓系列旅游紀念品和工藝品。把"成都國際熊貓節"辦成樹立成都旅游形象,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旅游節慶活動。
三、實施結構調整戰略,發揮成都旅游產品的組合優勢
(九)優化市內文化觀光產品。擴大規模,豐富內容,努力把武侯祠建成全國最大最完整的三國文化博物館。以杜甫草堂為中心,突出唐詩文化,加快建設包括文化公園、青羊宮、百花潭公園、送仙橋藝術城等在內的杜甫草堂文化旅游區。加快永陵的保護性開發,提高其知名度并形成較強的接待能力。規劃、建設金沙遺址和古蜀船棺博物館,把它建成展示古蜀文化的精品。結合環境整治,在府南河、沙河兩岸規劃建設一批造型美觀、文化內涵豐富并與環境協調的景觀,開發水上旅游項目,形成一條獨特的旅游觀光帶。望江樓公園、人民公園、文殊院、大慈寺等景點要突出個性,增強吸引力。在城市規劃、改造和建設中突出旅游功能,抓好城市的凈化、綠化、亮化和美化,向城市建設花園化、設施建設景觀化的方向發展,突出成都旅游城市的個性。
(十)加快市郊旅游資源的上檔升級。以市郊旅游資源的升級促進軟硬環境的改善,提高資源的知名度和對外吸引力。在有利于保護和管理的前提下,鼓勵景區部分項目實行所有權、經營權分離,大力招商引資,增加投入,加快開發。搞好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建設。全面推行旅游區(點)的質量等級評定,提高綜合接待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龍門山、天臺山、九龍溝--雞冠山、龍泉花果山等景區要逐步規劃建成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或AAAA旅游區,帶動一批AAA、AA景區的建設。
(十一)積極發展會展和商務旅游。加強成都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的建設,擴展規模,完善設施,努力建成中國西部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國際會議展覽中心。促進會展和旅游的有機結合,爭辦全國性、國際性會展,以會展促進旅游,以旅游帶動會展,形成成都會展、商務旅游品牌。
(十二)突出抓好購物旅游。堅持推出成都名牌產品同開發旅游購物市場相結合、繼承傳統工藝同開發高科技產品相結合、政府主導同鼓勵調動企業積極性相結合,扶持蜀繡、蜀錦等傳統工藝品的開發,規劃建設旅游購物一條街和蜀繡、蜀錦博物館,開展旅游商品設計大賽、旅游商品展銷會和"旅游者最喜愛商品"評選等活動,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又有便攜性、實用性和紀念性的旅游商品。
(十三)大力開發美食旅游。統一規劃和包裝成都美食旅游。推選1000種川菜名肴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推薦100家信譽好、有代表性的餐飲企業,形成規模大、檔次高、環境優美的旅游餐飲中心區。挖掘和弘揚茶文化,建設能體現成都民俗的茶文化休閑中心。挖掘和弘揚酒文化,以水井街全興燒坊遺址博物館建設為載體,建設集參觀、品嘗和購物為一體的酒文化廣場。組織川菜和成都名小吃的展示、烹任技藝表演和品評等活動,打造成都美食品牌。
(十四)積極發展農業、工業、科技、文化、康體等專項旅游。發揮龍泉興龍鎮、郫縣農科村、溫江汪家灣生態園等觀光農業示范點的作用,推動農業旅游規范發展。以成都高新區為基礎,創造條件,形成科技、工業旅游示范區。利用市內博物館、藝術中心(館)、展覽館,推出一條文化旅游專線;發掘川劇等傳統藝術,推出一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好戲;圍繞塑造成都旅游主體形象,唱響一首宣傳成都的好歌。借助成都體育場館及牧馬山和青城山高爾夫球場等體育設施,發展康體旅游。依托成都周邊的自然生態條件,積極引導自駕車、攀巖、漂流等探險旅游。
四、實施市場營銷戰略,拓展國際國內旅游市場
(十五)強化旅游主體形象宣傳。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宣傳成都旅游主體形象作為對內、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工作計劃和目標管理。市旅游主管部門負責成都旅游形象的總體策劃和包裝。新聞單位要與旅游部門密切配合,利用各種媒體和渠道,對旅游主體形象進行廣泛持久的宣傳。外宣、外事、旅游、文化等部門要互相配合,利用自身優勢,共同向外推出成都旅游主體形象。
(十六)加強旅游市場調研。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把握市場變化的規律,確定市場營銷的方向與重點,制定正確的營銷策略,不斷改進營銷方式與手段。根據旅游市場的變化開發旅游產品,適應不同地區、不同檔次、不同消費興趣的旅游者的需求,不斷推出有吸引力、有賣點的新產品。
(十七)完善旅游營銷網絡體系。在空間布局上,把國際旅游同國內旅游結合起來;在手段運用上,把現代科技和傳統形式結合起來;在方式選擇上,把主動出擊同陣地宣傳結合起來。加強與各級政府駐外辦事機構和國家旅游局駐外辦事處的聯系,在國內外主要客源城市和友好城市設立旅游促銷"窗口";組織旅游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旅游交易會和展銷會;開展區域旅游合作,互通信息,資源共享,建立區域聯動促銷機制;密切與航空部門的合作,把促銷工作做到開通的所有航線;調動和發揮國際旅行社等企業對外促銷的積極性,在境外廣泛建立旅游促銷網點,對成績顯著的給予獎勵。
(十八)建立營銷保障機制。各級財政要落實專項促銷經費并逐年有所增加。旅游企業要強化營銷意識,加大促銷投入,積極參加旅游整體促銷。外事、公安、海關、邊防等部門要進一步簡化出入境手續,對赴海外促銷人員簡化審批程序。涉外旅游企業要用好用足成都口岸落地簽證政策。
五、實施優化環境戰略,增強城市旅游功能
(十九)實行旅游標準化工程。旅游區(點)實行國家質量等級評定標準和環境管理標準。旅游企業實行質量管理和質量體系等有關國家和行業標準。在城市和旅游區(點)按照《公共信息標志圖形符號》標準,設置規范的公共信息圖形符號標志牌。
(二十)實施旅游暢通工程。爭取民航、鐵路部門的支持,增開國際國內航線和旅游專列。完善旅游交通設施和規范交通標志,加速公路沿線的綠化、美化并在旅游區(點)增(擴)建停車場(站)。加快成都旅游散客服務中心建設,完善成都旅游的綜合服務功能。各上路執法檢查部門和單位不得隨意途中攔截檢查旅游車輛,要為旅游車輛出入城提供方便。扶持旅游汽車運輸企業發展,加快車輛更新,提高車輛檔次。
(二十一)推進旅游信息化工程。配合國家"金旅工程",以成都旅游網站為載體,建立旅游信息服務中心,形成集旅游信息咨詢、信息預測預報、市場促銷和旅游行業管理為一體的網絡體系。在機場、火車站、旅游汽車站和其他口岸以及主要旅游區(點),設置電腦觸摸屏或咨詢服務點。完善通信設施,保證全市所有旅游區(點)通信暢通。
(二十二)抓好語言環境營造工程。在旅游"窗口"單位全面推行普通話服務,普及英語常用語100句。成都電視臺、成都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要開辦英語專題節目。賓館、飯店要在客房擺放《成都日報》英文版和介紹成都的外語宣傳品。城市和旅游區(點)要設立中英文對照的解說牌、指示牌、警示牌等。
(二十三)推進旅游廁所建設工程和旅游環境綜合整治。在城市規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中,要把廁所改造建設作為重要內容,統一規劃建設。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在城區主要街道、重要公共場所、主要旅游區(點)、旅游者經常光顧的地方和通往主要旅游區(點)道路上改造或新建廁所,并積極推廣環保生態廁所。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區(點)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環境秩序、"三廢"排放、垃圾處理及燃燒柴煤等突出問題,為旅游者營造安全、文明、優美、舒適的旅游環境。
六、實施依法治旅戰略,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二十四)制定和完善旅游地方法規、規章。適應WTO有關規則,對現有旅游法規、規章進行修訂完善,根據發展需要制定新的旅游行業管理法規、規章。探索旅行社、"農家樂"、度假村和各類定點單位的管理辦法和服務質量監督辦法,加強旅游業管理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
(二十五)加強旅游法制教育和培訓。把依法治市戰略落實到旅游行業,實施"四五"普法規劃,抓好法律、法規和WTO規則的學習培訓,增強旅游行業的法制意識、改革開放意識、市場經濟意識、公平競爭意識、依法行政意識和依法經營意識。
(二十六)加大旅游執法力度。貫徹國家有關旅游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成都市旅游管理條例》。完善旅游市場綜合治理機制,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物價、衛生、質監等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開展聯合執法,加大旅游市場綜合治理力度。解決旅游行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整治規范旅游市場秩序。
(二十七)強化執法監督。加強旅游管理部門法制工作機構建設,制定和完善執法監督制度,聘請旅游服務質量監督員,形成強有力的旅游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和旅游服務質量監督網絡,搞好旅游投訴工作,將行業管理行為和旅游執法行為置于有效的監督之下。
(二十八)加強旅游安全管理。強化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的意識,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嚴格執行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做好旅游城市和旅游區(點)、旅游設施的社會治安、交通安全、設施安全、衛生防疫等工作,及時發現和排除事故隱患,有效遏制和減少旅游交通事故和其他事故。建立旅游緊急救援機構,制定預案,及時做好事故救援處理工作。
七、實施人才資源開發戰略,全面提高旅游隊伍素質
(二十九)加強人才教育基地建設。建立完善旅游行業的職業準入制度。加強對旅游教育培訓機構的管理,發揮好旅游培訓中心的作用。支持旅游院校的建設,改進旅游院校的專業設置,抓好旅游業發展急需的行政領導人才、職業經理人才、短缺專業人才和教育培訓師資人才的培養。
(三十)大力推進崗位培訓。實行旅游從業人員資格認證和考試制度,抓好旅游從業人員的崗前培訓、在職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有計劃有組織地派遣旅游從業人員到沿海地區和境外學習,通過"東西交流"和"中外交流",培養高素質的旅游專門人才和復合型人才。
(三十一)創新用人機制。用好國家關于西部地區吸引人才、鼓勵人才創業的政策,引入競爭機制,改善人才結構。愛護人才,用好人才。建立旅游人才信息庫,推動人才信息交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
(三十二)強化職業道德教育。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觀念、態度、技能、作風和紀律培訓。開展"三優一滿意"(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和讓旅游者滿意),爭創"青年文明號"、"文明導游員"、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行業等活動,推進旅游行業的精神文明建設。
八、切實加強領導,形成加快旅游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三十三)加大對旅游業的領導力度。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提高對加快成都旅游業發展的認識,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把旅游業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來抓,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主要領導要高度重視,分管領導要具體落實。發揮市旅游產業發展委員會的作用,及時研究和協調解決旅游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對旅游業發展目標、重點建設項目和創優工作繼續實行目標管理。加強對假日旅游工作的領導和協調。
(三十四)加大對旅游業的投入力度。建立市級旅游發展專項資金,2002年市財政安排500萬元,主要用于旅游市場促銷、重點旅游項目規劃、旅游人才培訓、黃金周旅游信息預報等項目,并以此為基數逐年有所增加。各區(市)縣要建立旅游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拓寬融資渠道,整合、優化旅游資源配置,通過經營權轉讓等方式,吸納民間資金和外資參與旅游資源開發和經營管理。
(三十五)加大相關部門的協作力度。各部門要樹立大旅游意識,通力協作,支持旅游業發展。計劃部門要把旅游業發展和旅游重點項目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設、交通、林業、水利、園林、文化、宗教等部門要抓好旅游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以資源保護促進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促進資源保護。公安、交通、安全、工商、物價、衛生、質監等部門要加強旅游運輸、安全、商品價格、市場秩序、食品衛生等方面的管理,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三十六)加大對旅游行業的管理力度。各級黨委、政府要強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業綜合協調管理職能,抓好旅游市場秩序整頓,形成長效管理機制。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旅游景區(點)的發展規劃、設施建設、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指導和管理,加強旅游接待單位的行業管理。發揮好旅游行業協會在旅游業行業管理中的媒介、自律、服務和監督作用。
(三十七)加大對旅游企業的支持力度。相關部門要大力支持旅游企業的發展。幫助解決重點旅游項目和旅游商品開發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通過股票發行上市等方式融資。對列入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的重點旅游設施項目,精心包裝和大力宣傳,爭取國家資金和利用國外優惠貸款。比照對外貿進出口企業的獎勵辦法,對星級飯店、國際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業的創匯實行獎勵。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查處對旅游企業亂檢查、亂攤派、亂罰款行為。鼓勵經濟實力強的企業集團特別是國外知名旅游企業投資旅游業,引導和支持旅游企業向集團化、網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